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地下水的危机
  ①目前全球大约15亿人口的饮水来源是地下水。在人们看来,地下水深藏于地下且储量大,不会遭到过多的污染。其实,如今的地下水已经危机重重。
  ②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含有各种有毒有害元素的废水,人类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各种方法处理了部分工业污水,但还是会有大量废水没有经过处理而排入城市下水道、江河湖海或直接排到水沟、大渗坑里让其自行消失,这些都是导致地下水工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③一方面,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产生大量含有各种化学物质的垃圾,这些垃圾一般是露天堆置或简单填埋,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经地表径流及雨水的冲淋而渗入地下。一些危害较大的垃圾则一般装入容器后再掩埋,但多年以后容器罐会被锈蚀腐烂,一样会使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地下蓄水层中,最终导致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④20世纪40年代,人类开始使用化工合成的农药来消灭病虫害,但是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使用,这些农药大约只有10%左右被作物吸收,还有一部分汽化进入大气中,其余全部进入土壤及地表附属物,这部分未被吸收的农药会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蓄水层造成污染,并且有机农药在自然界存留时间较长,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浓度越来越高,最终对地下水质造成更大的威胁。据报道,在30年前使用DDT的地方,目前地下水中仍然存在这种农药,且部分地区地下水中DDT含量超标几千倍。自20世纪50~60年代起,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增加。有机氮肥、磷肥、钾肥的使用量已增加了近10倍。而这些化肥大约只有40%左右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余的都溶于雨水及灌溉水中,最终慢慢渗入地下蓄水层中。近几年,相关部门通过对地下水监测发现,硝酸盐含量都有上升的趋势,我国北方有些地方地下水硝酸盐的含量平均超标2~5倍,有些地方甚至超标30倍以上。
  ⑤长期以来,城市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只是靠地表水体的自净能力来消除其中的污染物质,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据统计,我国约有80%以上的河流遭到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甚至不能用于灌溉农田,这些污染后的地表水都成了地下水污染的源头之一。    
  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命活动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蔬菜及能源,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地方,它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也大得惊人。这些垃圾一般用埋填法处理,而这些被填埋于城市周围的垃圾,随着日晒雨淋及地表径流的冲洗,其溶出物就会慢慢渗入地下,污染地下蓄水层,因而生活垃圾及居民区的化粪池也是造成地下水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渠道。
  ⑦对于地下水污染的进程是缓慢的,污染源一般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各种渗滤液等在下渗的过程中不断被沿途的各种障碍物阻挡、截留、吸附、分解,最终进入地下水的。从污染源的出现到地下水的污染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所以当地下水受到某些组分的严重污染时,往往是无色无味的,即使人类饮用了有毒有害组分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的影响也只是慢性的长期效应,不易觉察。地下水一旦污染形成,很难治理,即使查明了污染原因并消除了污染源,地下水质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这是因为被底层阻留的污染物还会继续释放到地下水中,并且地下水流动缓慢,溶解氧含量低,微生物含量很少,自净能力差,因此地下水的污染恢复和治理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效。由于底层的阻留,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一般是微量的,不会引起人类的急性疾病,但是却会在人体内富集,造成多系统的损伤,甚至会影响到几代人的健康。  
  ⑧看来,地下水早已不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地下水了,其污染状况不容忽视,人类需要对地下水环境的治理高度重视起来,这样的醒悟越早越好。
(选自《地理教育》2011年10期)
1.从全文看,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作用。
(1)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使用,这些农药只有10%左右被作物吸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统计,我国约有80%以上的河流遭到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甚至不能用于灌溉农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对地下水环境的治理应高度重视起来?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机构想就“地下水的治理”问题制定一个措施,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帮助完成下面的表格。
(1)充实力量,加强监督检测工作。
(2)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企业环境管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6)采取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方法,以缓和地下水供需矛盾。
答案

1.(1)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和垃圾;(2)化工合成的农药;(3)城市的生活污水;(4)世界人口增加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 

2.(1)说明农药被农作物吸收并不刚好是10%,表示大概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具体准确地说明“我国河流污染”的情况的程度很大,不容乐观,后果严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地下水污染运动运动缓慢,很难及时发觉;地下水很难治理,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4.示例: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要实行限期治理;抓好化工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减少农药对地下水的危害;杜绝城市新污染源的产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污水处理的项目。

(意思符合即可)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948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 曾针对当时教育界文理偏科现象做过一场《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的精彩演讲,呼吁人们要重视全面人才的培养。然而,在“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等观念愈来愈被人们接受的今天,“半个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如今的高校中, “重才干,轻德行;重为学,轻为人;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依然严重,致使道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而走向边缘化。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可能会像一位美国华裔教授所说的,只懂得abc(指美语),只懂得xyz(指数学),只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大学》、《中庸》……这种教育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技能性知识与意义性知识是两种重要的知识形态,也是完整人格形成的基础。人的知识结构与人格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技能性知识与意义性知识是完整的知识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对其中任何一方的片面强调会使人的完美心灵变得残缺不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技能性知识的过度崇尚,对意义性知识的轻视,导致了两种知识之间关系的失衡,也导致了人类生存的片面化和个体人格的残缺,使现代人因缺乏对内心世界的关照,缺少对道德理想的追求,缺少意义和信念的支撑,而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出现了一些片面发展的“畸形人”或者说“半个人”。面对这些严重问题,只有找回意义性知识的“合法”地位,使技能性知识与意义性知识相互协调,才能帮助人们走出“半人时代”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人类理想的奋斗目标,又是一个不断趋近的历史过程。在这个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需要依赖诸多的条件,而人自身的科技知识和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则是其中的一个基本条件。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应当全面拥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和意义层面的知识,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作为科学工作者,无论从事哪种科学研究,都必须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放到首位,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尺度来衡量其得失。正如爱因斯坦193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讲话时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一连同他的专业知识一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全面的教育是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和塑造全面人格结构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针对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半个人”或“畸形人”的状况,教育界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的人所提倡的全人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今,我们所理解的全人教育就是:力求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情感、有智慧的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的教育层次相符合的具有文化积淀与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训练的人;一个在不同层面上使技能性知识与意义性知识得到协调发展,使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方面普遍得到提高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

(佚名《走出半人时代》)

做《走出半个人的时代》讲演的是()。

A.蔡元培

B.杨振宁

C.梁思成

D.李政道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