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缺工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同样出现“用工荒”。有报道说有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同时,另一个现象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就业难”,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材料二:这两种现象的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材料三: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用工荒”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用工荒;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1)运用唯物辩证法说明如何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9分)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当代青年学生如何为将来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6分)

答案

(1)(9分)

①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破解用工荒瓶颈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加速推进企业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②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辩证的否定观和革命的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有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改革。

③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在不断地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问题中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2)(6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

②积极参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③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创造必要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④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在砒砺自我中,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判断题
多项选择题

某机械公司在2000年4月因招待所改造工程请某建筑公司为其施工,双方合同约定:工程总造价400万元,机械公司须在7月底之前将工程款付清,建筑公司应在12月底之前将工程完工并交付给机械公司。2000年12月底,机械公司已付工程款300万元,建筑公司施工至2001年2月完工,但未将工程交付给机械公司。2002年5月机械公司起诉建筑公司,要求建筑公司交付工程并承担招待所未能如期开业的经济损失。建筑公司答辩并反诉,称:工程未能按时完工的原因是机械公司给付工程款拖延,要求机械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建筑公司同时申请法院将还未交付的招待所工程拍卖,优先偿还其垫付的工程款。诉讼发生后,该市工商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工商银行的参诉理由是:机械公司因向其借款已将招待所整楼于2000年3月抵押给工商银行,借款300万,并办理了抵押登记。城市信用社则称:机械公司于2000年5月向其借款200万,将招待所抵押给信用社,没有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问:

如果机械公司对一审的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在二审中提出的新证据一借据对案件改判或者发回重审,则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有( )。

A.在判决和裁定中不写明对新证据的确认,亦不应认为是第一审裁判错误

B.在判决或裁定中,应当认为一审裁判错误

C.在判决或裁定中,对一审裁判不置可否

D.在判决或裁定书中写明新证据的确认不应当认为一审裁判错误

E.在判决书中或者裁定中写明对新证据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