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7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木棉)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少,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要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9分)

答案

(1)变化:棉花种植区域扩大,总面积增加;主要(优势)产区发生区域转移。(2分)

影响: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密切小农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生产区域性加强,跨省区经济交流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6分)

(2)影响:对中国: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困难;毒品直接摧残危害人民的体质和精神;造成银贵钱贱,金融体系紊乱,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3分)

对英国:扩大了英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鸦片走私扭转了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茶叶的高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

对印度: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破产倒闭,加深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客观上也有利于印度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近代化。(3分)

题目分析:第(1)问,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变化主要是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从棉花的种植区域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的影响需要抓住与棉花种植有关的棉花的买卖、生产的棉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解题时需要考生分别从中国、英国、印度三国归纳分析,结合已学可知从鸦片战争前的三角贸易看,中国出口茶叶给英国,英国把棉织品输往应属殖民地印度,印度把鸦片偷运到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鸦片贸易;对英国从中国茶叶高关税、棉制品输往印度扩大市场方面分析;对印度主要是棉织品对印度的双重作用。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