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 《汉书·文帝记》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三年 |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遣使者振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地结三年 |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初元元年 |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 《汉书·元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民饥 |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 粮米 |
康熙三十七年 |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 水灾 | 发常平仓谷 | 谷 |
康熙四十二年 | 山东济南 | 水灾 |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 钱、粮 |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 * * 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2分)
(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每点1分,3分)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任意三点得3分)
不能。(1分)
理由:封建国家 * * 的维持必需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2分)
(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2分)
(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言之有理亦可得分,总分不超过2分)
题目分析:
(1)分析材料一表格。表格一为“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分析表格可见在用途类别上基本上都是“生产和消费并贷”据此概括出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的特点;在依据“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中的“事由”及“赈贷物”可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和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
(2)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可归纳概括出调节贫富差距、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依据“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可归纳出扩大国家经济来源;依据“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可归纳出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第二小问“不贫不富”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很难达到,其原因可结合封建私有制下的阶级剥削来回答即可。
(3)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及概括归纳能力。“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可概括为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可概括为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
(4)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回答时需要综合分析上述三段材料从规范管理制度,做到有效监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利用农贷,切实的关注民生使农民真正的获得实惠等方面回答即可,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