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社会文明,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蒸汽机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百年张裕,传奇品质”。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张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2002年7月,张裕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16家民族品牌之一”。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二中的图片分别代表了哪种文明?(2分)
(3)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的政治前提是什么(1分)?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的?(1分)
(4)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张裕葡萄酒公司这一民族工业的传统品牌,经历了多次主要发展机遇。请简述其中两次发展机遇及其出现的原因。(6分)
根源:自然经济或者小农经济。(2分)
(1)一种: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另一种: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观点2分,列出一个据点1分。)
(2)图一:农业文明,(1分)图二:工业文明(1分)
(3)政治前提: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分)方式:发动侵略战争打开初级产品生产国家的国门。(1分)
(4)机遇和原因:
第一次:甲午战后。(1分)列强大量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限制。(2分)
第二次:一战期间。(1分)欧洲列强无暇东顾;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鼓励发展实业;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2分)
第三次:新中国建立后。(1分)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党和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和社会主义改造。(2分)
第四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分)实行改革开放,加强经济文化交流。(2分)
题目分析:(1)经济根源:依据“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可知当时处在封建社会,所以政治上的这种特征根源应该是封建小农经济,由此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是开放性问题,如果赞同,则从农民的自主性角度来思考,如果不赞同,要从农民的困境角度来思考。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 2 回答,需注意要分别去说明。由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知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所以它能反映是农业文明;图二由于是蒸汽机,所以它用来反映工业革命的成果,应该属于工业文明的范畴。
(3)政治前提:需要结合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这个时间和所学知识思考,即可知道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方式:由材料中的“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与“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可知这两种国家分别是原料和市场的提供者,一个是工业产品的生产者,这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发动侵略战争打开初级产品生产国家的国门。
(4)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企业面临的几次发展机遇及其原因,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应该经历了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以来这几个阶段,所以需要考生结合自己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熟悉程度,选取其中的两个机遇,阐明时间,然后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及国情来阐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