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国家经贸委调度局、国家科委工业司掌握有很多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经济信息,尤其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国内外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具有权威性。过去,这些信息除了少部分经高度综合,为党中央、国务院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外,大部分都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方面是企业很需要信息却不知何处去查询,另一方面国家职能部门拥有信息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十分可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也为了帮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上述三个部门根据《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关于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服务的要求,决定在继续为党中央、国务院搞好服务的前提下,建立《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作为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窗口,同时,也作为政府部门转变职能,面向社会服务的一种尝试。《网络》广泛吸收全国工商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网,在保守国家机密,维护企业利益的原则指导下,精心选择一部分企业感兴趣的信息奉献给企业,增进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使企业知已知彼,强化竞争意识,提高经济效益。

  《网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和整理国内外各种经济信息并提供给网络成员,宏观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及服务业、建筑、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以及财政、金融、投资、物价、科技、文化教育、劳动工资等方面详尽的国内信息和国外主要信息,按月有全国工业40多项涉及生产经营、产品产量及大中城市物价的信息,按年有生产经营、生产能力、产品产量、市场物价等方面200多项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按地区、行业、经济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效益等进行科学分类。微观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企业基本情况,分企业生产经营主要指标、企业产品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售量、产品价格、新产品及新技术,企业求购产品,推销产品,转让设备、与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意向及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信息,其中,年度有全国工业分企业资料,季度有1.5万个大中型企业分企业资料。对采集的各种信息,《网络》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按照国际通用的信息分类标准,进行汇总处理,建立分类信息库和综合言息库,以便于企业检索、查询。

《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可增加一些部门机构之间的了解和联系,文中未提到的是()。

A.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

B.企业与企业之间

C.企业与市场之间

D.企业和社会之间

答案

参考答案: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其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 * * 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