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遭贬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因是戴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自然是不能如同位在高官时那样张扬跋扈了,自然得打破常规,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贴水近湖,视野开阔,园中山水尽收眼底,心胸仍然豁朗;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览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舸“,夏有“菰雨生凉”的情趣;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二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因此,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嘉宾……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1.解释下列词语。

(1)跋扈:______________

(2)豁朗: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抄写在下面,并品味画线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筑看,退思园的“退思”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结尾的话“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作者介绍,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园主的退休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2)(心情)开朗。

2.“低头顺眉”和“张扬跋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退思园的总的特点,突出它打破常规、收敛状的“别样味道”。(意对即可)

3.退思园在建筑立意上作出些低眉顺眼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在构思上改变了宅子的方位走向,成了别具一格的“贴水筑”。

4.赞同。人在春风得意时往往生出骄奢之气,忽略了冷静的内省,或者轻视错误,或者犯错而不自知,从而带来不好的结局。如果时时注意自省,冷静对待得失,一定可以避免很多错误的产生。(意对即可)

5.白日或于“退思草堂”近湖览园中山水,欣赏四季不同的园景;或于“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于“览胜阁”作画;夜幕降临,可于“辛台”挑灯读书,或在“二曲桥”抚琴听乐;偶尔生出仕宦生活结束的遗憾,就行到旱船上,假想正有一批批嘉宾靠岸入园。有声有色,但也难免偶尔落寞。(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 * * 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 * * 、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小题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以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次是(   )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 * * 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 * * 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小题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