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30分)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两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某校高三(2)班学生就“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为课题开展探究学习,现在请你参与其中。

分配之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提出了“克服平均主义”,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要逐提高“两个”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联系上述信息,指出我国调整完善分配制度的经济原因,并结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知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的意义。(9分)

分配之忧:   

   三大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企业营业盈余政府收入
1997年53.5%  21.23%.10.95%
2007年39.7%  31.29%20.57%
 

(2)以上图表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领域存在什么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应该怎样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13分)   

分配之责:2010年2月27日,温 * * * * 与网民交流时说: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3)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说说政府为什么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分好?(8分)

答案

(30分)

(1)经济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由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必须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3分)

意义:①辩证的否定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不仅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能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每一次新理念的提出,都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每点2分,共6分)

(2)问题: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不合理现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城乡之间,不同行业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2分)②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约居民消费增长。(2分)

认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是第一要务。落实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收入差距是难免的,但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社会和谐稳定,而且事关当前扩大内需能否启动,能否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3分)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障;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政府要加大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之间、行业中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④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从财政、税收、整顿分配秩序等微观层面回答可酌情给分)

(3)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仅要增加社会财富,做大“蛋糕”,而且要注重社会公平分好“蛋糕”,使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是政府应承担的重要职能。③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做大、分好“蛋糕”是政府的应尽之责。④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每点2分,共8分)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