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水是生命之源,工农业之本;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将硬水用作锅炉用水易结水垢

B.软水与肥皂水混合搅拌不易起泡沫

C.地球上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D.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

答案

A、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加热会生成碳酸钙等不溶于水的物质,将硬水用作锅炉用水易结水垢,叙述正确,故A不可选;

B、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与肥皂水混合搅拌出现大量泡沫,B叙述错误,故B可选;

C、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大部分是海水,海水含盐量很高,实际上真正可供人类利用的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等,只约占其中的30.4%;即1.07×1016m3,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叙述正确,故C不可选;

D、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叙述正确,故D不可选.

故选B.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关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它主要指词语丰富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联想意义,体现了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

B.它隐藏在概念的后面,只要透过概念的字面义,细心品味,就能察觉它的存在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能引发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D.当诗中的“木"是指叶的时候,读者想象的叶一定是近乎木质的枯黄的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