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1)原因: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商路;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财富。(4分)
影响:大量财富从葡萄牙流向西欧的英、荷等国,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引起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争夺;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和为贵”)传统文化的影响;封闭的大陆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评价: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小农意识的产物,具有封闭性、保守性。(4分)
(3)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由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在碰撞交流中批判继承。(6分,答出三点即可)
题目分析:
(1)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的角度分析葡萄牙富足的原因: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商路;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财富。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第二小问,如答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也可得分。
(2)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主张远征,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原因可以从经济、思想、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
(3)材料三认为“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依据上述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分析“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