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 * * 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 * * 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刀。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踊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有一段时间,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运用借代,以脑袋代指人,既诙谐生动,又暗合何爹剃头的营生。

B.“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用生活化的口语活脱脱地写出了何爹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C.何爹耍一杆青龙偃月刀,刮、弹、铲、刨、剔,如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不但技艺精湛,还有一种古典之美。

D.“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这句话主要表现了三明爹与何爹一样,固守传统而又重情重义。E.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既表达了对传统艺人的赞赏之情,也流露出对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境地的深切忧思。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阅人间头颅无数。

(2)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小题3:小说中的何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小说内容,请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三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案

小题1:B D

小题2:(1)化用“阅尽人间春色”诗句,诙谐地写出了何爹剃头之多,手艺之高超。(答夸张也可)

(2)化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故事,生动地写出了何爹对传统手艺的坚守。(答用典也可)

小题3:(1)手艺高超;(2)重情轻利;(3)固守传统而与时代保持距离。(答出第1、2点给2分,答出第3点给4分)

小题4:【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剃头时的语言、神态和感受,侧面表现出何爹手艺之高超。

(2)翻过两个岭去看望三明爹,又以全部的绝活送老朋友最后一程,进一步突出了何爹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

(3)前文写何爹固守男女之防的传统思想,后文写何爹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

(1)小说前部分写“我”去找何爹剪头的情节,穿插对何爹“青龙偃月刀”刀法的介绍。结尾部分,笔调突然转到写何爹给三明爹临终剃头的情节,如平地起波澜,进入小说的高潮。

(2)小说前部分情节略显散淡,结尾部分情节更为曲折。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何爹就起了疑心。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老朋友已经奄奄一息。三明爹在何爹的绝活中舒舒服服走完最后一程。写得波澜起伏,紧张曲折,最后又戛然而止,余音袅袅。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

(1)小说前部分含有对传统守旧落伍思想的委婉批评,最后部分则是对传统美德的真诚礼赞。

(2)小说的结尾部分的描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何爹坚守的不仅是传统手艺,更是一种传统的情感方式和传统品德。

(3)小说的结尾部分的情节,也暗示传统绝活行将退出生活而成为历史,表达了不舍与惋惜之情。

(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B项“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错,应是“固守男女之防”。D项,这句话侧面表现出何爹的技艺高超。

小题2:

题目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语段中内涵丰富、表达技巧多样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寻求正确答案。结合内容可知,(1)化用“阅尽人间春色”诗句,夸张手法突出其手艺之高超。(2)运用典故“关云长败走麦城”的故事,突出何爹坚守传统手艺。

小题3:

题目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小说中何爹的形象可知,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煽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 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答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结合小说内容,可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三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出见解。分析可知,小说的结尾部分,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