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分)世博会是工业化潮流的产物,历次世博会无一不是各个时段工业文明发展成果的展示平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主题”概念首次被引入芝加哥世博会中。“主题”一般涉及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围绕“主题”,通过展出寻求问题的解决。此后,世博会均确立主题。以下为近40年来世博会的部分主题:
年份 | 国家 | 举办地 | 主题 |
1974 | 美国 | 斯波坎 | 无污染的进步 |
1975 | 日本 | 冲绳 | 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 |
1982 | 美国 | 诺克斯维尔 | 能源推动世界 |
1984 | 美国 | 新奥尔良 |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
1985 | 日本 | 筑波 |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
1990 | 日本 | 大阪 | 花与绿——人类与自然 |
1999 | 中国 | 云南 |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
2005 | 日本 | 爱知县 | 自然的智慧 |
2010 | 中国 | 上海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材料三 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据美国得克萨斯州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美国历史》载:尽管在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已经是羊毛贸易中心,但曼彻斯特仍保留着乡村的环境。商人们在城市的住宅里,人们喜欢在里艾威尔河( River Irwell)上航行……当曼彻斯特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地之一时,即19世纪左右,这些场景改变了,许多地方工厂和仓库替代了私人家庭,艾威尔河( River Irwell)污染严重以至于被描写成“流动着肥料的水灾”。
据新华网北京2010年3月3日《综述:英德老工业区“生死变迁”启示录》:过去,由于制造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人们曾用“蒸汽加汗水”形容曼彻斯特,如今它则成功转型,成为多元化发展城市。上世纪60年代初,制造业在曼城经济中所占比例仍高达70%左右,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就急剧降至20%上下。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为84%,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则急剧降至11%。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曼彻斯特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迅速。以体育为例,2002年曼彻斯特成功举办英联邦运动会,使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此后一系列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奠定了基础,使曼城获得世界“最佳体育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也使其体育旅游和观赛收入大幅增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40年来世博会主题有何共同之处?(3分)
(2)材料二中阿希姆·施泰纳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其依据是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历史原因。(14分)
(4)材料四中英国著名城市曼彻斯特18世纪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如何看待发生在曼彻斯特的变化的?(15分)
(1)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分)
(2)人类生活品质与环境的关系。(3分)他赞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类生活品质,上海世博会推动环保(2分)
(3)东部沿海、沿江地带城市化程度高,中、西部城市化程度低。近代城市化程度整体上较低,且呈现半殖民地的特点。(6分)
①我国东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
②是资本主义侵略的主要地区
③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源地,
④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人们的思想意识更新快。(8分)
(4)变化: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已经是羊毛贸易中心,工业革命以后变为世界棉纺织中心,20世纪60年代,制造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现在成为多元化发展城市,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迅速。(6分)
变化二: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保留着优美的乡村环境,工业革命后环境遭到破坏,随着曼彻斯特经济结构转型,环境得到改善,目前成为世界最佳体育城市。(5分)
①曼彻斯特从传统的工业化城市转变为多元化发展城市,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是全人类的财富,值得借鉴。
②曼彻斯特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4分)(言之有理均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