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政治上也更加成熟。近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领域对世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60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无数奇迹:一个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已实现总体小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材料三,60年的成就来之不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们党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党的“八大”将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后“左”倾错误思潮占据了上风,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受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总结 经验教训,重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用短短6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路。中 * * 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出举世瞩目的华章。60年来,党领导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破浪前行。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巨大的热情建设国家,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取得上述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模式。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中 * * 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依据。
(4)结合材料三,从哲学上分析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
(1)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②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③不断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④积极发展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①坚持了中 * * 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60年来,党始终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
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政治保证。
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找到了摆脱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
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果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 *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3)①中 * * 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③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又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反对僵化保守和固步自封。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自觉遵循社会规律,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