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某同学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得到几组数据,画出有关图线,在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质量跟液体的体积关系的是

答案

答案:B

题目分析: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本题中研究的是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的关系,在实验中,由于容器有自身有质量,当液体体积为零时,容器质量不为零。在坐标图上体现出当横坐标为零时,纵坐标不为零。同种液体,体积越大,其质量也越大,所以总质量是随着液体体积的增大而增大的,故选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粗略地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的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1.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2.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B.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D.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B.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C.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故乡》(节选),完成第下面各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中年闰土对“我”还存有儿时的感情吗?从选文中找出两个依据。

     答:                                                                                                                                   

2.概括说明以下两处省略号分别省略了什么内容?

     (1)阿!闰土哥,——你来了?……

         答:                                                                                                      

     (2)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答:                                                                                                      

3.闰土说:“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他那时不懂的是什么?从选文中哪里能看出人到中年的闰土“懂事”了?请写出两处。

     答:                                                                                                                                            

4.选文最后一段的两个“只是”突出了什么意思?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