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6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答案

①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②它的主题是“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

③它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

④这是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

此题考查长短句转换,首先找到长句的主干“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再把其它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还要注意要求“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每句1分,句序合理,语句连贯2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上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促进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 ]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2.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 [ ]

A.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D.试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3.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4.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硫酸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

B.海洋生产力提高包括让蓝色海洋变绿,促进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成倍增长。

C.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D.向海洋投放硫酸铁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