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11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规模及各方对会议的关注,足以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但会议期间,各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矛盾,其中夹杂了责备、争吵、抗议甚至哭泣。在经历了曲折后,最终,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材料二:我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政府承诺,在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的此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
(2)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哲学依据。
材料三:中华传统环境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 * * 崇尚节俭的美德,简约生活;物尽其用、循环再生。中国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抛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遗弃”等明显带有西方痕迹的价值观。
(3)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为倡导低碳生活提几点建议。
1.①各主权国家要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接受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约束,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②各主权国家要遵循联合国 * * 的宗旨和原则,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反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各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着力于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重视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有利于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
③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我国制定节能减排目标,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3.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倡导低碳生活,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的文化氛围;②继承和发扬中 * * 的优良传统,弘扬中 * * 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③正确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既要抛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遗弃”等明显带有西方痕迹的价值观,又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优秀的生活方式;④公民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增强抵制奢侈浪费等落后文化的影响。
【考点】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了解主权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 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0预测】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考点是2010年江苏高考的新增考点。2010江苏高考对这此考点考查的可能性非常大,学生在复习时要加大时间投入,高度重视。特别是注重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以及人类改造自然时遇到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低碳经济等社会热点,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