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针对社会事业长期发展滞后,民生领域“欠账”多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国财政逐步转向“民生”财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9年中央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情况

项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
资金(亿元)1981118129304204493
增长(%)23.938.217.666.7171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出方向转变的必要性。(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怎样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14分)

答案

(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财政支出方向的转变,既能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5分)

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民生领域“欠账”多的实际,使财政必须转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投入。(5分)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抓好经济建设,又要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财政支出方向的转变,有利于解决社会事业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4分)

(2)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扩大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对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民生需求。

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⑤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第一点2分。以后每点4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后4点总分不超过12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桃花源记》。(18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便还家(           )

(3)使向路(           )         (4)病终(           )

小题3:翻译下列画线句子。(4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4分)

①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②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③“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第④段出现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