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

使用托盘天平时,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1)用调节好的天平称液体质量。往烧杯中倒入液体,称出杯与液体的总质量为70g,把杯中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再称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时,发现加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这时应__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若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倒入量筒内液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g,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是_________cm3

(2)该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 g/cm3,查密度表可知该液体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1)移动游码;16;20 

(2)0.8;酒精

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7分)

木  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他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场。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内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着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回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广,仿佛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诚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 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有何用意?(4分)

小题3: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朱丹的形象。 (4分)

小题4: 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作者塑造的这群孩子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认识。(5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物钟研究的历程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

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

观察,发现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

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

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

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了3条波浪形的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协奏曲。

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

物钟”一词。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

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

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和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

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

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个科学之谜。现在有外源说、内源说和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综合说等。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

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

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

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对夜间活动的仓鼠

的试验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一下,如在与地球自传方向相反的条件下,仍然有相似

的节律。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因此,人的生命

节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综合说则强调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已经发现了若干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

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997年《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通过对上万

只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了一只实验鼠的生物钟周期是27小时,并定位克隆了这个核酸发生

变异的基因,命名为“时钟”基因。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周期”基因有24小时表达

节律,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因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

基础,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l0大科技突破之一。

节选自2007年8期《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有关“生物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钟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谱写成的一曲生命协奏曲。

B.有人认为生物钟位于松果体上,与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有密切关系。

C.生物钟是生物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包括生理、心理及行为等现象。

D.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应是能随光周期改变而变化的“时钟”基因。小题2:依据文意,下列关于生物钟形成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等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现象。

B.在变温和与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人的生命节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C.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使生物体发生周期性循环节律的活动。

D.实验表明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改变的“周期”基因与生物钟的产生有重要关系。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期”基困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说明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可能在一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

B.人和仓鼠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其生命节律都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C.科学家已在实验中证明“时钟”基因在人类控制自身情感及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生物钟基因是一种核酸发生变异的“时钟”基因,有调节生物体健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