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年 份 | 1978年 | 1990年 | 1994年 | 1996年 | 2005年 | 2010年 |
基尼系数 | 0.18 | 0.34 | 0.37 | 0.424 | 0.45 | 0.48 |
材料二: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而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
材料三:下面是重庆市某领导在建筑工地与农民工的一段对话。
“你们在这里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工资按时拿吗”民工答:“一个月有两千多块钱,工资按时拿。”
“签劳动合同了吗?”民工答:“签了”
“公司给你们办保险了吗?”民工答:“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是公司统一拿的钱。”
看到这里农民工劳动权益得到较好保障,大家十分高兴。
(1)以上三则材料所体现的经济现象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什么影响?(8分)
(2)运用社会公平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解决材料一、二中反映出的分配公平问题。(8分)
(3)材料三保障了农民工的什么权益?农民工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0分)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2分)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分)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2分)
④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2分)
(3)保障了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4分)
①农民工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2分)② 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2分)③ 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不能采取非法手段施加报复。(2分)
题目分析:本题以基尼系数社会公平,人民幸福这些敏感且是热点的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问注意三则材料的综合分析。实质回答影响消费的因素。可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差距与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居民未来预期收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三个角度回答。第(2)问知识点比较明确是社会公平相关知识回答怎样促进社会公平。可结合课本知识从基本经济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社会公平、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等角度思考即可。第(3)问是考查劳动者的权利和怎样维护劳动者权利。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点评:此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