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1分)

麻雀

无论是乡村或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它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麻雀的巢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空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栖息在乡村和公园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形容麻雀的愚蠢。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滥成灾。十九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我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麻雀多了,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小题1:麻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小题2: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哪些?(2分)   

小题3:为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虫”“是人们对它的误解”?(2分) 

小题4:文中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与人类为伴。

小题1:打比方、举例子等。

小题1: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

小题1:不能。“几乎”说明并非每一处,到处;“常”表示程度,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被人们认为是害鸟。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小题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小题1:从原文中找出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虫”的依据。  

小题1: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41~45题: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依据信息加工观点,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根据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这里介绍由梅耶提出的一种简化的学习过程模式。为了更好地掌握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相关的概念,如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被稍加注意而在头脑中保持很短的一段时间(大约30 秒左右)的记忆,其容量只有7±2 个信息单位。工作记忆实际上即短时记忆,是同一概念的两方面,工作记忆侧重于功能,短时记忆侧重于储存的时间。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编码进入长期记忆库,并保持在1 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其容量很大,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必须经过复述才有可能转入长时记忆。一般而言,只有经过复述,并了解信息之间的意义与联系,这样才能产生长时记忆。根据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 ]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显的反应作用于环境。简而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A.容量有限的记忆

B.被稍加注意后保存的记忆

C.储存时间很短的记忆

D.侧重于功能方面的记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