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

材料二:《建国大业》是广电总局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重要的献礼作品之一。《建国大业》上映首个半日,票房达1500万。国庆节刚过,票房突破3.5亿元,创下国产电影票房新纪录。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此种现象的认识。(12分)

答案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等文化产业的崛起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分)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2分)④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2分)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日益重要。(2分)⑥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同时反对文化霸权主义。(2分)

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日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 * *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材料四邓 * * 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 * * 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