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开始推动农业机械化。2004年后,农业机械化得到迅猛发展。是年,国家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此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相应要求和措施。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农机作业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集团承包等服务方式不断涌现,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戊,是1949年的1万倍,初步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
材料二 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各种资源要素总是要向回报率比较高的区域或领域集中。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向城市和工业流动具有必然性。但这一注射导致我国出现了城乡二元格局现象。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求各部门各行业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材料三 针对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现状,我国政府一方面加大农业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在全面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2009年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简析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是怎样做的。(10分)
(2) 结合材料二,从哲学角度分析国家作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决策的依据。(10分)
(3) 结合材料三,谈谈我国政府是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12分)
i. ①国家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利用经济(财政政策)、法律等手段,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补贴,引导和促进农业机械化。(4分)
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化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发挥市场主体在农机作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其以市场为纽带发展多种形式、多个领域的农机作业服务。(4分)
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2分)
ii. ①根据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现象,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2分)
②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是由于资源向城市、工业的过度流动引出的,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在正确把握事物因果联系基础上的自觉行为。(2分)
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国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有利于资源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3分)
④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利于实现广大农民的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3分)(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iii.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分)
②加大农业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3分)不断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3分)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有利于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