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与传统

郑也夫

时下,“知识分子”与“传统”成了两个热门话题。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变革的生力军。即使像《知识分子与传统》这本书作者之一,稳健的学者艾森斯塔特,虽认为知识分子“并不一定是这种变革运动的惟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却也以为’他们是变革催化剂的最主要储库”。而后者——传统,被时下相当多的人们视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凶恶敌人。纪录片《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作者坦率地承认,《河殇》的轰动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实际上说明了:举国上下的反传统心态,就是反传统的先锋作家们也不曾料到的。

可见,与“知识分子”连在一起的似乎应当是“反传统”。这两个词似乎天然地两位一体。打开近现代历史:培根、笛卡尔、卢梭、圣西门、马克思、尼采、萨特,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近现代历史上的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因此,“反传统”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社会思想史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迄今其关注的中心是作为现有制度的批判者、作为其潜在的或实际的反对者、作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为社会和文化方向开拓者和反传统的开创者的那个知识分子。”以至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但是《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几位作者却一致地认为:反传统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反传统的。

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今天大约不会有人说梁漱溟不是知识分子。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与他少年时代的同窗、西方文化的叛逆者萨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他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晚年相逢时倒是阿隆更像一个胜利者。能说这位传统捍卫者不是知识分子么?

即使从一个严格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看,这两位传统的捍卫者也显然当在其中。

中国改革思想的最充分阐发者和积极鼓吹者是知识分子。而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回归传统,回到有过二千年实践经验的个体经营中去。诚然,改革的内容中还有很多非传统的新内容,但理性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毕竟要人们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至少在实践上。就改革的最主要目标——重新建构所有制来看,也显然是放弃和否定了建国后浪漫主义和反传统思潮指导下的实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保守主义重新高涨的时代。始于卢梭——马克思的浪漫、激进、反传统的思潮不会随着其后辈实践家的失败而葬送,他们在思想上的价值是永存的。但今天的世界,至少是东方,又开始重现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私有制以及分配不均等的必要性,及与之相伴的对人性的保守主义认识。而推动当代保守主义思潮复兴的无疑是堪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们。

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不可缺少的一个属性是理性和批判精神。理性意味着在判断上不屈从神启,也不屈从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一个特定身份的人还是一种舆论、一股思潮.也无论这股思潮是传统的还是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的对象也绝不限于传统,反传统的东西也同样是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特别是当代反传统思想成为一股大潮后裹挟进了那么多非理性的、情感的、情绪发泄的成分,它就当然也将成为理性精神的批判对象。因此,简单化的“站队”——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不是判定知识分子的标准,而要看你这种立场的由来:是理性判断,是情绪所致,还是潮流裹挟。正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知识分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创造一个传统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的社会。而实际上,批判既可以表现为对传统、观念、信仰及权威的拒斥,也可以表现为对它们的赞同和接受。”

(节选自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学者艾森斯塔特一方面表达了对于知识分子效能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肯定了知识分子必定会起作用。

B.《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表明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着反传统心态。

C.大知识分子身上都拥有反传统的味道,因此“反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

D.西方保守主义者由于受到主流价值观的保护,在与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对峙中往往会取得最终的胜利。E.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这证明至少在实践层面上要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知识分子理性”的一项是                            (3分)   

A.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

B.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新探讨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

D.以简单化的“站队”为标准判定知识分子是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小题3: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4:“五四”时期。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传统口号,也存在着梁漱溟对优良传统的发掘与发扬。请根据文意对此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D

小题3:① 在近现代历史上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很难找到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反传统”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2分)②格劳巴德的意思是“知识分子”与“传统”不相融合,而并非两个词语不会同时出现。(2分)

小题4:①对传统、观念、信仰及权威的拒斥是知识分子理性和批判精神的一种体现。“五四”时期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传统口号,正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或:知识分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创造一个传统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的社会。“五四”时期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传统口号,就是那个时期部分知识分子这种自我认识的体现。) (2分)

② 理性和批判精神也可以表现为对传统的赞同和接受,以及对舆论和思潮的不屈从。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 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C因果判断错误。原文为“‘反传统’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选项去掉了程度副词“几乎”使得表述绝对化;另外,缺少时间的限定,“近现代史”。D“主流价值观的保护”,无中生有。

小题2:

题目分析:D简单化的“站队”不是判定知识分子的标准。

小题3:

题目分析:作答划线句子的含义,一般要答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句子的表层含义是句子的字面意思,作答时,总结概括即可;句子的深层含义主要是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本句的表层含义是赏月更在于月下之影;深层含义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要注重外表。

小题4: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对文章主旨理解考查的题目,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对传统既要批判其糟粕,也要继承其精华。

阅读理解与欣赏

美的启发

       我家住在古城一角,窗外有一块空地,附近的居民竞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怎么办?我做了块“禁止堆垃圾”的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它一 眼。窗外照样垃圾成堆,臭气熏(xūn)天。为此,我们全家人伤透了脑筋。     

       星期天早晨,爸爸出了一个好主意,我一听,乐得直拍手。于是,我们全家动手,先将垃圾铲成一堆,再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圆形的花坛,并抹上水泥,在石缝外勾出美丽的图案,然后在花坛的垃圾上面盖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还从附近移来两笼翠竹。只一天工夫,这儿成了另一番景象。附近的居民 (     )没来倒垃圾,(     )纷纷奉献出家里的珍贵花木,为这小小的花坛增美添色。    

       春去秋来,这里花团锦簇,翠木葱茏,竞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人们工作之余,便来这儿聊天、下棋。你瞧,一位小姐还坐在花坛边抚弄着琴弦呢!    

       窗外,飘散着动人的歌声;窗外,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窗外,小鸟在枝头欢乐自在地歌唱…… 

       看着这美丽的风景,我蓦然懂得: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爱上美!     

1.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读音。     

      空(kòng  kōng)地    琴弦(xián  xuán)     

2.写出近义词。     蓦然(     )    珍贵(     )     

3.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写在短文中的括号里。     

A.因为……所以……    B.只有……才……     

C.不但……而且……    D.既然……就……     

4.读第二自然段填空。(每条横线上只写三个字)     

      我们全家人建造花坛的经过是:铲垃圾、挑石块、            、              、                             、栽花苗、移翠竹。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