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2 分)

二氧化碳能再生吗?

①近年来,地球表面的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二氧化碳增多的结果。一方面,全世界目前每年向大气中排入50多亿吨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为绿色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过多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遮在地球上空,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②那么,有没有办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了呢?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二氧化碳重新变成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科学家发现,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极高,能将二氧化碳转换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于是有人设想,利用生物技术大量培养浮游生物,这就等于建立起了一座大型海上工厂,以太阳光为能源,用细菌和藻等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回收有用的物质。

③也有的科学家设想,用现代的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液化,然后倒进深海海底的凹处,让它们在海底和碳酸钙进行中和反应,这样就可以把二氧化碳储存起来。

④还有科学家设想,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可燃气体,又是极有用的还原剂。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变废为宝了。

⑤从理论上讲,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并不复杂,只要给二氧化碳的碳两个电子,就可以大功告成,但实际上做起来却不这么容易。法国的一批化学家起初在水溶液中用电化学的方法供应电子,想把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但结果很不理想,因为在水溶液中无法用电化学方法供应大量能量,也就无法使二氧化碳获得电子。

⑥法国能源研究所的一批化学家,别出心裁地利用一种含有氮、碳、镍、钴的大环化合物为催化剂,通电后使二氧化碳顺利地变成了一氧化碳。但应用这项技术获得一氧化碳的成本太高,因而只是在理论上有价值,不能进入实际应用。

⑦尽管如此,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的尝试还是大有益处的,一旦找到了再生二氧化碳的实用方法,就会使我们居住的地球获得新生。

(选自《人类科学史上等待回答的未解之谜》)

小题1:为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科学家设想了哪些办法?(3分)

小题2:第①段划线句中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3:结合语境,回答下列问题。(3分)

(1)第④段中说“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 请问:“这一点”是指什么?(1分)

(2)阅读⑤⑥两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列举“法国化学家把二氧化碳变成了一氧化碳”的实验。(2分)

小题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链接材料的看法。(3分)

材料一:C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气体,目前国内有关研究部门已经利用该技术提纯一百多种生物的精素,尤其是在生物制药领域和食品保健品等方面,国内已经有几套工业装置。

材料二:应用CO2代替Ar 用于转炉炼钢吹炼气,可大幅度降低炼钢成本。

材料三:CO2可用作汽水、啤酒、可乐、碳酸饮料等充气添加剂。美国人均消耗饮料为147公斤,全球的饮料人均消耗量为21.3公斤/年。而我国在98年,饮料人均消耗仅为4.5公斤/年。近年来,CO2作为饮料添加剂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答案

小题1:利用生物技术大量培养浮游生物,用细菌和藻等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用现代的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液化,把二氧化碳储存起来;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小题2:不能删(1分)。“目前”的意思是“现在”(“时下”“眼下”“ 现今 ”)的意思,说明“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入50多亿吨二氧化碳”只是现今的状态,并不涵盖过去和将来如果删去了,意思就变成“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入50多亿吨二氧化碳”,与原意不符(1分,划线句写出其中一句亦可,意对即给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3:(1)“这一点”是指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1分)

(2)举法国化学家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的例子,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说明应用这项技术获得一氧化碳的成本太高,只是在理论上有价值,不能进入实际应用,要想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还需努力。(2分,意对即给分。)

小题4:略。本题3分,言之成理即可,其中“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1分,围绕“二氧化碳有利”发表看法2分。

小题1:题目分析:审题后不难找到答题的范围,根据第二段中的“那么,有没有办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了呢?”语句,可以确定答案在二段往后的文章里。从前向后读下去可见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即:最理想的办法就是、也有的科学家设想、还有科学家设想。根据这些提示语就可提取出切题的信息。

点评: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抓住里面切题的信息,用简洁的语句做答。当然借助原文中的词语、句子组织成自己的答案,是很明智的选择。

小题2:题目分析:首先回答不能删去。此词出自“全世界目前每年向大气中排入50多亿吨二氧化碳”,回答理由时,要把原句与去掉之后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区别,理由自然就显现了。

点评:分析说明文中的词语准确性,要把它放到语境中,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

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不能,然后指出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与实际不符或说法过于绝对等,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掉。

小题3:题目分析:“第④段中说“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是代词,一般应指代前面的语句,读前面的语句可知,指“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第二步列举“法国化学家把二氧化碳变成了一氧化碳”的实验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一般说明前面的语句,即“从理论上讲,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并不复杂,只要给二氧化碳的碳两个电子,就可以大功告成,但实际上做起来却不这么容易;应用这项技术获得一氧化碳的成本太高,因而只是在理论上有价值,不能进入实际应用”,提取到这些信息概括出来即可。

点评:说明文语言一般有准确和生动两类。分析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4:题目分析:根据材料中的“C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气体”“ CO2可用作汽水、啤酒、可乐、碳酸饮料等充气添加剂”等信息以及选文中科学家们对于再生二氧化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氧化碳也是有很大可用性的,只不过它的很多价值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开发。

点评:提取信息时要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语段或文章时注意,既要注意各自的内容,还要注意它们的共性,要根据要求把共有的东西总结出来。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