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共7分)

①去年年底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的数据引起了国人热议,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PM10”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PM2.5究竟指的什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除了【甲】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外,它还【乙】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小题1: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3分)

答: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他们的锻炼是否合适?请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4分)

【材料】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退休人员,常常选择在早上七八点或晚饭后七点左右去户外锻炼身体,或是马路边遛弯儿,或到立交桥下扭秧歌。

答:                                                                 

                                                                       

                                                                        

答案

小题1:答案要点:【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其一,【甲】句与前文的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的伤害有关;其二,【乙】句与后面pm 2.5对人体肺部的严重危害有关;其三,【甲】【乙】两句之间有递进关系,调换后与原意不符。(共3分,每个要点1分)

小题2:答案示例:他们的锻炼不合适。锻炼时间选择在上班高峰段,锻炼地点选择在马路边立交桥下,此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此地道路扬尘多,导致空气中pm4.5含量高,对人体健康影响大,所以不适合锻炼。(共4分。“不适合”1分;“时间和地点”的选择1分;分析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从句子内容来分析,后者的“危害”比前后的“危害”严重,作者是逻辑顺序在说明事物;从句子本身的结构来看,本句是递进关系;从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前句是承上,后句是启下。所以,前后句不能颠倒。

点评:本题有难度,要求过高,学生难于按要求答全。这样的问题,不应要求学生解答得如此仔细(三条理由),学生能答出“位置不能调换”的理由即可,给学生思维以较大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有道理即可。

小题2:

题目分析:仔细阅读,找到第三段中“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一句即可作答。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本题拟题很好,将生活实例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不仅是用生活实例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知识,更是提醒学生所学知识要运用于生活,知识在于运用才有价值。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并回答问题。

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

周国平

  (一)

  四月的一个夜晚,你来了,把父亲的称号和最温柔的爱心赠给了我。

  在那个决定命运的时辰,我沿着医院的走廊不安地徘徊。手术室的门突然打开,一个小护士蹦出来,又一溜烟消失在育婴室的门后。她怀抱着的那个裹着纱布的婴儿就是你。

  “女儿。”她公事公办地嘁了一声。

  “我的女儿!”我心中响起千万重欢乐的回声。

  你有一头浓密的黑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着的那只眼睛炯炯有神。

  当我从担架上抱起妈妈血污的躯体时,当妈妈被手术后的创痛折磨得日夜呻吟时,我们没有后悔。因为,我的女儿,妈妈的受难是有报偿的,这报偿就是你的存在。

  (二)

  你是从妈妈敞开的腹壁一下子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的。

  妈妈躺在手术台上,没有见到你。护士把你抱走后,妈妈才想起,懊恼地嚷道:“怎么不给我看看啊!”

  不过,妈妈听见了你的第一声啼哭。“啊……啊……”

  妈妈一次次向我模仿这哭声,评论道:“声音真娇嫩,真好听,一点儿也没有悲伤的含义。”妈妈评论得对: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不杂一丝悲伤的。因为生命由之而来的那个世界里不存在悲伤,悲伤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产物。

  (三)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你是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奇妙的书。,在你问世前,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你的模样。现在你展现在我们面前,是那么完美,仿佛不能改动一字。

  我整天坐在摇篮边,怔怔地看你,百看不厌。你的小脸蛋白白净净的,透着一股灵气。有时候,片刻之间,你的脸上会闪过千百种表情:微笑,冷笑,横眉蔑视,皱眉厌烦眼睛弯成月牙形的娇媚……不过,多数时候,你出奇地恬静,那时你最美。入睡时,你的两条小胳膊平举在脑袋两侧,脸上的神态安详得近乎佛像。醒时,你静静地睁着一双乌黑澄澈的大眼睛,久久凝视空中某处,不知在想什么。那目光成熟而超然。真令人感到神秘。看你这么可爱,我常常忍不住要抱起你来,和你说话。那时候,你会盯着我看眼中闪现两朵仿佛会意的小火花,嘴角微微一动似乎在应答。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

  注:本文节选自《姐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生。”《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部书是作家在女儿一岁半死后用沉痛的笔墨写的。其中记下了这期间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与女儿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在摇篮兼墓畔的思考。

1.从第三部分看,女儿让爸爸既“得意”又“入迷”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写出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1)你来了,把父亲的称号和最温柔的爱心赠给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的女儿在一岁半时因绝症而夭折,美丽的生命过早地凋零了,心碎总是难免的。请你用真诚、得体的语言劝慰一下这位父亲,并工整地书写在下面。(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