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以“农村发展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某校高三(1)班学生展开综合探究活动,现在请你参与其中。
情景1:第一组同学从网上查阅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表1:30年我国GDP和人均GDP的变化情况
项目 | 单位 | 1978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07年 |
GDP | 亿元 | 3645 | 18668 | 99215 | 183217 | 249530 |
人均GDP | 元 | 381 | 1644 | 7858 | 14053 | 18934 |
年 份 | 1978 | 1989 | 1992 | 2002 | 2007 |
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 | 62.3 | 50.2 | 54.7 | 40.0 | 41.6 |
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 | 55.1 | 53.9 | 53.9 | 40.4 | 36.7 |
(1) 分别概述表1、表2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说明表1、表2之间的经济联系。
情景2:第二组同学,了解了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演变的历程: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突破个体农户经营的局限,先后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8年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组织形式,代替了低效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一种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材料中我国对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探索历程。
情景3:第三组同学了解到,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朱雪芹、康厚明、胡小燕三个农民工,代表着全国2.1亿农民工进入人民大会堂,履行全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的重要意义。
情景4:第四组同学提出,学生要真切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应该主动去农村参加社会实践,这也是我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学分指标之一。
(4)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1)关键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总体小康,存在城乡差距,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2)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2分)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0世纪五十年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演变的历程说明了这一点。(2分)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都是中国农民创造的。(2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关键词: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工农联盟,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既是农村文化创新的源泉,又是农村文化创新的动力;农村文化的创新反过来推动农村实践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