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宁夏文综,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9%。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工分别为3 484万人、4 251万人和2 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分别为7 404万人、1 569万人和1 572万人。
材料二
表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东部 | 11 334 | 12 811 | 14 159 | 16 207 | 18 217 | 23 768 |
中部 | 5 982 | 6 395 | 6 691 | 7 757 | 9 481 | 10 608 |
西部 | 4 687 | 5 007 | 5 473 | 6 187 | 7 219 | 9 338 |
材料三 据报道,2007年,来自某省农村的在京务工人员董先生当选北京市党代表并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他是北京某居民小区的保洁员,15年如一日勤恳工作,深受好评。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农民工流向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经济原因。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出的问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解决思路。
(3)进城务工人员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简要说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途径。
(1)材料显示,农民工大多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原因在于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较中西部发达,且东中西部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东部较中西部有更强的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
(2)材料二表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区域发展。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3)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个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对社会的贡献越多,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本题属综合题,问题涉及经济、哲学两部分内容。答题时首先明确考查知识范围,然后逐问作答。第
(1)问重在审读材料,通过材料中所列数字归纳出数字背后的问题。第(2)问针对第(1)问提出解决办法,注意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第(3)问考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等知识点,注意题干暗示“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