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述评。
参考答案: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维果茨基在运用因果发生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三大学说,形成了由心理发展的活动说、心理发展的中介说、心理发展的内化说“三位一体”的心理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传人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对话”与“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与其他建构主义理论一样,社会建构主义也把心理看成个体自己建构的过程,但它更关注这一社会建构过程中社会的一面。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文化建构主义者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定位于个体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将学习看作在实践共同体中基本的文化适应过程,看作一种“合理的边缘性参与”。
维果茨基强调,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作为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产物的文化。他指出,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客观规律:人所特有的作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的交往活动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这种从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内化”机制。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
维果茨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教育教学就是使学生从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从而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这是儿童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显然,最近发展区、活动、心理工具、内化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中四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系。
但是,维果茨基还没有揭示出个体认知的内在机制,对个体主体性还不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