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陈博君的《天麻:神奇的定风草》一文,回答问题。(10分)

①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人们依靠这种植物的块茎治好了诸多顽疾,并且由此衍生出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在盛产天麻的湖北襄阳保康县,流传的是部落首领寻药救族人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荆山深处有一个安居乐业的部落,突然流行怪疾,族人头疼欲裂、四肢抽搐。为解救族人,部落首领历经艰险求得一种药材,治好了众人的顽疾。人们说这是神医所赐的天上之物,又专治麻痹瘫痪,故将这种药材称为“天麻”。

②作为中药材的天麻其实只取了这种植物的地下块状茎部分,那么这种植物的整体又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

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麻是大自然中最为奇特的植物之一。这种多年生兰科草本植物虽然是标标准准的“草”,但是它那生长在地面上的1米多高的枝叶却不带一点绿色,地下的块茎也没有一丝细小的根须,呈现出一副“无根无叶”的奇特模样。

④其实天麻并非没有叶片,只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叶片,因为其叶片已经完全进化成了鳞片状的互生膜质叶鞘,聚集在植物地上茎干的下端。因此,人们肉眼能够直观看到的只有天麻那单一的、直立的、呈圆柱形的、高可逾米的黄褐色茎干。不过每到春暖花开的四五月份,在这根“孤独”的茎干顶部,就会开出一支艳丽的“带羽之箭”,这就是天麻的总状花序,其上聚生着不同颜色的美丽小花。

⑤也许你会纳闷,这种植物没有绿色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它又只有地下块茎,也没有可以直接从土壤中吸取养分的根须,那它又是靠什么来制造和获取赖以生长的养分的呢?这又是天麻的独特之处。原来,天麻多生于腐殖质较多、环境湿润的森林或向阳灌木草丛中,须与白蘑科的两种真菌——紫萁小菇和蜜环菌共生,才能生存繁衍。紫萁小菇为天麻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使之形成圆球茎;蜜环菌会侵入天麻圆球茎,其菌丝及其分泌物反而被天麻吸收,成为天麻生长的养分来源,助其成长为真正的天麻块茎。

⑥天麻奇特的生存方式也决定了它的繁殖方式必然与众不同。每当开春,直接用天麻的块茎下种,只要有适当的水分和土壤,并且有寄生的菌种相伴,天麻就会像“山药下蛋”那样萌发出一大堆“天麻宝宝”来。

⑦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还未掌握人工制菌培育天麻的技术,只能通过野外寻找并挖掘的方式来获取野生的天麻,这使得野生天麻资源变得日益珍贵,甚至被列为易危物种。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9期)

小题1:天麻被称为“神奇的定风草”,其“神奇”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小题2: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1)第②段中加点的“之一”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说明了天麻是大自然中最为奇特的植物。(2分)

(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天麻并非没有叶片,只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叶片。 (2分)

小题3:下面材料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应该插入哪两段文字之间?为什么?(3分)

【材料】《开宝本草》《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中均显示,天麻的功效是平肝息风、祛风止痛。《本草纲目》称“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神药”。

答案

小题1:天麻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它衍生出了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或:体现在它的奇异的疗效),它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也很神奇。(一点1分)

小题2:(1)第②段中加点的“之一”这个词,的作用是:准确说明了大自然中最为奇特的植物不仅仅只有天麻一种,还有其他植物。(2分)

(2)画线句子是形象地说明天麻每到春暖花开的四五月份还会开出美丽的小花。(2分)

小题3:上面的材料应该插入①②两段文字之间,(1分)因为紧承上文,突出天麻的神奇功效,也有开篇点题的作用。(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阅读全文,依据各段所介绍的内容从“传说”“生存”“繁殖”几个方面来概括。

小题2:

题目分析:抓住句中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方法的作用)和句子表达的内容,与文章相关内容一一比照,找出错误。

小题3:

题目分析:材料中是说“天麻”治病的药性,根据这一内容找到文中与之内容相关的文字段,即第一、二段。

多项选择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在寻求救民救国途径的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甘地家族都虔诚地信奉‘毗湿奴’。在古遮拉特,无论是耆那教,还是毗湿奴信徒,都十分严厉地反对和排斥肉食。我从小就是在这种宗教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我非常孝顺我的父母。我知道,如果他们获悉我破戒吃肉,他们就会吓坏。”——《甘地》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甘地戒绝肉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在古遮拉特文中,我也用过英文的“消极抵抗”这几个字来描述它。有一次我在欧洲人的一个集会上发觉“消极抵抗”这个词句的含义太狭隘了,我还发觉它被当做是弱者的武器,其特点是仇恨,最后还可以成为暴力。因此我不得不反对这些解释。……(后来)我把这个词改为“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从此便成为古遮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3)依据材料四,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前后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他们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