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13分)

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的主要制作方法是在陶坯上涂上彩釉,然后烧制,釉彩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其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落。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做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黏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以马为例,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我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小题1:请概括唐三彩釉色的特点。(2分)

小题2:请用下定义的方式说说什么是“开脸”。 (2分)

小题3:阅读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你认为它对唐三彩烧制过程的介绍全面吗?为什么?(3分)

小题4: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哪里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5:唐三彩中的唐马有哪些造型特点体现了动感的一面?(3分)

答案

小题1:交错、间错使用红、绿、白三色,在高温下让釉色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形成原色、复色、兼色,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

小题2:开脸就是将唐三彩上不上釉的人物头部画眉、点唇、画头发,它是唐三彩制作的最后一步。

小题3:不全面。因为从文章第四段内容来看,唐三彩的烧制采取的是二次烧成法,包括素烧、釉烧两个步骤,而画线句子的内容只涉及第二步釉烧,所以说介绍不全面。

小题4:(1)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多种手段处理,再用模具做成胎入窑烧制。(2)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先经过素烧,再将素胎冷却,然后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3)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

小题5:(1)眼睛是圆睁的。(2)耳朵是贴着的,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

小题1:

题目分析:仔细阅读文章注意标志词。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所以这指代的内容就是本体的答案。

小题2:

题目分析:仔细阅读文章结合“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这句话概括即可。

小题3:

题目分析:可以从烧制过程分析,2段内容环节缺少,故应该答“不全面”。

小题4:

题目分析:可以从烧制过程分析,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再次做什么,具体写出即可,可以看出整个过程比较复杂。

小题5:

题目分析:从文中筛选出“唐马”的描写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三段选文的主要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想一般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四种。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联想类型?

(1)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

(2)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

(3)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4)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

3.在选文中,作者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