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2014年全国已有9个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率先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4月1日起,北京、上海和天津将分别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8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7元,均系全国最高。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材料二:收入分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一头连着人们的“钱袋子”“好日子”,一头连着国家的发展大局与和谐稳定。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劳动收入偏低,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同时,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天价工资”频频出现,一些领域“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一些单位“同工不同酬”等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意义。(8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答案

(1)①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2分)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分)③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促进和扩大内需。 (2分)④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

(2)(12分)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制度保障。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④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实现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题目分析:本题为意义类主观试题。回答本类试题,我们要把设问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意义类题目时首先要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分析问题的意义。 同时对同一个问题或者同一个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找到带来的不同影响或产生的不同后果。角度找得越准、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本题可以从缩小收入差距、贯彻科学发展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刺激消费等方面回答。

(2)本题为措施类主观试题。即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建议。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了劳动收入偏低,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天价工资”频频出现,一些领域“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一些单位“同工不同酬”等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实现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协调性等。

材料分析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从南部沿海地区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中国西部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马市。夷人贪而无亲,求而不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通商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一带)矣。”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

材料二 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当时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又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政府与商人合办的“公行”掌有对外贸易的特权。征收税课、议定价格、督察违禁,甚至外商“具禀事件”也要经过“公行”的行商转达。总之,一切必须经过“公行”,非经“公行”, :“不许私相授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等著《清史简编》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以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四 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鲁迅全集》第一卷《看镜有感》

请回答:

(1)结合有关材料概述清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措施,并说明这种措施的实质。(5分)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清朝采取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原因。(6分)

(3)说明清朝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如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