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2014年全国已有9个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率先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4月1日起,北京、上海和天津将分别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8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7元,均系全国最高。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材料二:收入分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一头连着人们的“钱袋子”“好日子”,一头连着国家的发展大局与和谐稳定。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劳动收入偏低,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同时,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天价工资”频频出现,一些领域“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一些单位“同工不同酬”等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意义。(8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答案

(1)①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2分)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分)③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促进和扩大内需。 (2分)④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

(2)(12分)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制度保障。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④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实现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题目分析:本题为意义类主观试题。回答本类试题,我们要把设问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意义类题目时首先要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分析问题的意义。 同时对同一个问题或者同一个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找到带来的不同影响或产生的不同后果。角度找得越准、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本题可以从缩小收入差距、贯彻科学发展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刺激消费等方面回答。

(2)本题为措施类主观试题。即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建议。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了劳动收入偏低,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天价工资”频频出现,一些领域“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一些单位“同工不同酬”等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实现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协调性等。

阅读理解与欣赏

古村的雨

费振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1.下面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其意在于说明古村已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

B.第三段末提到“村庄的本质”是指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

C.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

D.“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强烈的反感和对村民的开放使古村原本的风貌不存的痛惜之情。 E.本文语言华美,使用比喻、拟人、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让读者沉醉于古村的美景而流连忘返。

2.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相比较,有哪些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为《古村的雨》,而全文仅在结尾处提到一个春天早晨的微雨,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精妙构思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完全是行文的漏洞,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