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合肥测验)材料一:无节制地消耗资源造成我国能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l0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我国GDP每增加l元钱所消耗的资源是发达国家的数倍。
材料二: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新法律将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律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日益崛起的今天,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循环经济”对我国有何经济政治意义。
(2)请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常识道理。
(3)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面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企业应该怎样适应新的变化?
(1)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升我国资源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2)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行使立法权的体现。②依法治国是国家机关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要求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通过和施行,必将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③我国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自觉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发展循环经济,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①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认识联系,利用联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废物回收以及处理的方法,循环利用,甚至可以变废为宝。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通过企业的努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设计理念,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④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臼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