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
从2007年7月份开始,伊利、蒙牛、光明等企业“会盟”,以联手取消捆绑促销的形式,着手平息持续多年的价格战。在企业靠“变相涨价”增加利润的同时,多个省区的奶农却向记者反映,他们的原奶销售价格并没有提高。这些奶农已经在饲料涨价、限量收奶、压级压价、拖欠奶资的泥潭中挣扎了三四年,并且越陷越深,导致倒奶杀牛的事件时有发生。
(1)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奶倒入大海与资料中“倒奶事件”的本质区别。(6分)
(2)资料说明了什么经济规律?(8分)
(附加题)(3)当地政府应该如何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10分)
(24分)
(1)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6分)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8分)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企业和奶农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