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材料二: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摘自《大国崛起》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如图

(3)图11中的机器以什么为动力?(2分)

(4)材料三反映了英国的崛起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4分)

答案

:(1)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分)

(2)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4分)

(3)蒸汽机。(2分)

(4)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②客观上,迫使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2分)

试题解析:(1)查理的断首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王在议会,法为习惯”说明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法律是国王。1689年为限制王权,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由材料一知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先进制度,扫清了发展的障碍,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材料二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以科技强国,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二者都是英国崛起的主要因素。

(3)工业革命中瓦特蒸汽机出现后,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生产。注意是“汽而不是“气”

(4)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点评:通过典型材料(有文字有图片)分析历史事件,注重中外历史的联系。是角度不错的题目。做题时还要注意史论结合,做到论从史出。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难上的一课》,完成问题。

   勇是那种男孩,单亲,长发,穿拖鞋,在牛仔裤上剪洞。他喜欢听音乐,喜欢吹口哨,喜欢怪腔怪调地乱叫一通——即使大家都在努力地上晚自习,他还为自己辩解是为了“调节气氛”。你批评他,他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可一转身,他就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做他的“流民”去了——坚决不改。

  今晚勇没来,教室里就安静了。玲很自然地想起临走前忘记吃的一大堆药。她怕感冒,只是不想在学生面前打喷嚏——年轻人嘛,除了美丽和风度,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于是半节课后,玲以极快的速度冲到了自己的宿舍。

  没想到勇正在她的宿舍里翻着抽屉,并把几张人民币放进自己的口袋。他显得那般旁若无人——主人的自然、镇静也不过如此。

  难怪他没去晚自习,他是认准了她会在教室!

  玲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有些尴尬,仿佛恨不得自己没看见,又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在她对面,意外、惊愕、紧张等神情同样交织着出现在勇的脸上。僵了差不多半分钟之后,玲讷讷地说:“我……我回来吃药……你……你可以走了。”

  勇走后,玲又生气又懊悔。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也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怎么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都没有提过这样一幕!也许她该把他揪住,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跟所有善良而又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一样;也许她该冷静智慧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跟所有曲折而又生动的小说情节一样?

  第二天,玲走进教室。勇在,只是从脸上的表情到坐着的姿势都有些不自然。当玲瞥见黑板上“值日生”一栏写的是勇的名字时,心中就有了主意。

  “勇。”玲微笑着,眼睛亮亮地看着他。

  迟疑半晌,勇站了起来。

  “今天是你值日吗?”玲的语气跟平常一样亲切,“瞧这讲台,你能上来帮我清理清理吗?”

  勇迟疑地走上来,迟疑地按玲的指示把一个小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勇正要转身下去,玲又微笑着叫住了他:“唉呀!糟糕,我发现纸上写有昨天那份练习的答案!勇,你帮我把它找回来,好吗?”然后,玲和同学们一起,看着勇艰难地低头,艰难地在同样大小的纸团间辨认,拿出一个,不是;又拿出一个,不是;再拿出一个,还不是。

  “算了,”玲对勇说,“不找了,你下去吧。”

  一直到下课,玲再也没看勇一眼,只是在上课前淡淡地说了些令大家匪夷所思的话:虽然那份答案找不到了,但是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把一张有用的纸扔进垃圾桶很容易,要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即便找出来,也不再是同样的纸了,因为那上面已经沾满了灰尘——我们的人生,恐怕也一样啊!

  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装在信封里的还有那天他没有当场还给她的几张人民币。

  看着信中艰涩的文字,玲像办公室里每一位老教师一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想:难上的一课终于过去了,可上课效果如何,谁知道呢?我不知道,勇不知道,只有时间才真正知道啊!(摘自《美文》2008年第8期作者张晴雯)

1.阅读全文,说说“难上的一课”“难”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玲生气,懊悔”的相关心理活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是因为她觉得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

B.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是因为她想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

C.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是因为她学的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没有提过学生偷老师钱的一幕,她不知道如何处理。

D.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是因为她没有冷静机智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

3.说说你对玲在上课前说的“令大家匪夷所思”的一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请联系文章内容,设想一下,勇在信中会写些什么?请将信的内容要点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改为“难上的一课终于结束了,玲如释重负”,你觉得哪种结尾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