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文 段 一

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采集食物的劳动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的种子掉落在地上,第二年还会长出新的植物,并可以收获比种子更多的植物果实。②但由于那时人类的食物还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当时的人类并没有开始进行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③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第一次通过种植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农业革命。

④这场革命使得人类从以往对自然单纯的适应和简单的依赖,转变为对自然有目的的利用和主动的改造,它使得人类从以往的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从此能够获得较为富足和稳定的食物。⑤这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活动,从而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⑥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北部是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农业革命就从这三个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 段 二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部落已在华夏大地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居民以农业为主,已大量的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作物;此外,他们还兼有饲养、打猎、捕鱼等其他行业。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陶器不仅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其中彩陶更以丰富的图案,美观的造型,表达了半坡居民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出半坡居民已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半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

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他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石耜和骨耜(sì)。陶器制造粗糙,品种也不多,只有釜、钵、罐、盆、盘五种。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因此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高于地面,具有通风、防潮性能,并且他们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

小题1: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请你指出第一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小题2: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请你说说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 

答案

小题1:(1)这场革命使得人类从以往对自然单纯的适应和简单的依赖,转变为对自然有目的的利用和主动的改造,(2)它使得人类从以往的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从此能够获得较为富足和稳定的食物

小题2:(1)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等经济活动。(2)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3)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小题1:

题目分析:仔细阅读文段一,结合第④句话回答即可。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经济形态,饲养动物,使用的工具方面概括共同点即可。

写作题

书面表达。

                                                               

     暑假即将来临,某校学生会打算在假期举行为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disaster area)的孩子们奉献

爱心的活动。请你用英语写一封倡议书,号召同学们,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伸出援助之手,奉献自己

的爱心。

要求:1. 文中应包含:至少两种帮助方式;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

          2. 字数80-100;短文的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Dear schoolmates,

     While we are sitting in our bright classroom, remember there are lots of children in the poor and disaster

areas needing our help badly. Summer vacation is coming. Let's do something to help them.

     As students,                                                                                                                                 

                                                                                                                                                        

                                                                                                                                                        

                                                                                                                                                        

                                                                                                                                  Students' Union 

                                                                                                                                  June 13.2008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