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1861年1月 * * 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主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第一次自主探索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举一例“中国欲自强,学习外国利器”的具体活动。(2分)

材料二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在经济上的主张。(2分)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什么说“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2分)

材料三   

(3)下图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请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概括其含义。(4分)

答案

(1)洋务运动(2分);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福州船政局、建立海军(2分,任答一点即可)。

(2)发展农工商业(2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分)

(3)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或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专制制度。)(4分)

题目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由清政府主导的自主探索开始了”可以推断出指的是洋务运动,其主张学习西方的人技术,为此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福州船政局、建立海军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抓住“经济主张”,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的经济主张是发展农工商业;戊戌变法最后地主阶级守旧势力的强大,最终失败,但是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3)问,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思想及辛亥革命,材料中图片上“清”由剑、三民主义等组成,体现了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阅读理解与欣赏

苏轼的孤独与美丽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过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官场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政治家的权力,而受到政治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这次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由于副相缺乏一定的常识,在神宗前告了一状,经过五个月的长期审讯最终结案,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一呆就是五年。

这便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次沉重的政治打击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苏轼也由此进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思时期。

这次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张狂而选择谦恭淡泊,不再锋芒毕露而选择韬光养晦,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苏轼决不是在消极退缩,不是厌恶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像陶渊明、李白一样,他们不愿让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心灵,不愿让肮脏的道德和权利交易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他在纯洁着这个世界的不洁,透明着这个世界的不明。

苏轼的转变,使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无奈;苏轼的痛苦,使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的遭遇,使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人体态羸弱却死守自己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的执拗。苏轼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传统惯性的悲剧,从这位老人孤独蹒跚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出中国文人太多的无奈和感伤,太多的孤独与落寞。

因为,政治,是没有自由的,快乐的时候不能笑,不快乐的时候不能不笑;悲戚的时候不能哭,不悲戚的时候不能不哭。要想在充满奴性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放弃自己的自然人格。

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是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地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我们应该明白,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超脱,是他们至死不变的理念。做官从政,只是他们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最终目标。

经过反思后的苏轼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一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一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这便是苏轼式的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乌台诗案”而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使他经过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一次人性的解脱。

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一次又一次随意地释放着。他在美丽中孤独,在孤独中更加美丽。

我们说,大宋王朝少了苏轼这样一位官员并不可怕,而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

他用坦然无畏的心灵拥抱生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在我们的注视中,一颗曾经锋芒毕现、激情四射的心渐渐回归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这便是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一种看透人生后善处人生的成熟,如山间一轮明月,月圆无声,月亏无言,但把圆润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的精神的标准,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将像明月一样光芒长存,久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

苏轼的孤独和美丽都将永久地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小题1:从全文看,题目“苏轼的孤独与美丽”中的“孤独”和“美丽”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文中说“乌台诗案”对苏轼“几乎是致命的”,又说“是一种幸运”,二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小题3:为什么说“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全文谈一谈看法。(6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