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捕蛇者说》片段,完成1—5题。
       君将哀而生之呼?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促,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A.未(           )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谨食之,(           )而献焉。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尽吾齿(           )
2.判断正误:
      A.“又安敢毒耶”与“赋敛之毒”,两句中的“毒”都是怨恨之意。(     )
      B.“今其室十无一焉”、“虽鸡狗不得宁焉”、“时而献焉”三句中有一个“焉”是代词,指蛇。
           (      )
      C.“而吾蛇尚存”、“而吾以捕蛇独存”“吾恂恂而起”三句中“而”的用法各不大相同。
           (     )
3.与“以尽吾齿”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例句,再从本文中摘录一句。
     例:(1)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
            (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下面是对文中“熙熙而乐”的“乐”字的几种解释,联系全文,选出符合文意,准确体现作者写作意
 图的项(多项选择)
[ ]
A.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之旦旦有是”而言的 ,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
B.蒋氏以比受赋敛之苦的乡邻“后死”为乐,其实根本无乐可言,这是以乐写悲。
C.蒋氏不愿“更役复赋”,是因为捕蛇虽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D.蒋氏除一年两次涉死外,其余时间可以逍遥自在,苦尽甘来,也可算一大乐事。
E.“乐”用的巧妙,因免遭官吏索租骚扰,可后死于不捕蛇的乡亲而“乐”,突出了“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者”的主旨。
答案

1.A不如或不像; B 到规定的时候; C年龄或岁月;

2.A ×;B √;C √

3.C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互文)

5.ABE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问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叮叮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的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他现在怕忙了呢!”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 * * ’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虽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