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小题。 |
三 告 投 杼 |
甘茂①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②同名同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③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④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
注释:①甘茂:战国时期秦武王时的左丞相。②曾子: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③杼(zhù):织布梭子。④王:指秦武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其母尚自若也 (2)投杼逾墙而走 (3)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3.下列各句对“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 ] |
A.甘茂担心秦武王像曾参的母亲一样扔下织布梭子而逃走。 B.甘茂担心秦武王不相信他就像曾参的母亲不相信曾参一样。 C.甘茂担心秦武王扔下织布梭子不给他织布。 D.秦武王因害怕而扔下织布梭子不愿意给他织布。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答案
1.(1)照样(像原来一样) (2)逃跑 (3)订立盟约
2.凭借曾参的贤德,以及(他)母亲,(对他的)信任,三个人怀疑他(杀人),那他的母亲(都对他
产生了怀疑)而不信任(他)了。
3.B
4.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流言传播多了,本来没有的事情也能使人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