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材料二: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展中国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利益的争论和交锋。

材料三: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充分理解和广泛认同。

(1)结合材料一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0分)

(2)请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三加以分析说明。(12分)

答案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决定认识。(5分)②人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过程说明寻求真知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5分)

(2)①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说明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 “共同”是矛盾普遍性,“区别”是矛盾特殊性。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统一。(6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的制定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符合我国实际也必将有效促进中国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6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以诗谢礼”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可说得上是天下第一清官了。相传在他60大寿时,皇上念他为官清正廉明,诚心要为他祝寿。虽然包拯婉言拒绝,但无济于事。 
       寿辰那天,包拯叮嘱儿子包贵,一律不受寿礼。包贵遵从父命,站在门前,把文武百官所送的礼金礼物都退了回去。可万万没有想到,皇上派了六官司礼张太监前来送礼祝寿。这该怎么办呢?包贵想了想,就拿出一张红纸,让张太监把送礼的理由写在上面,然后送交父亲定夺。张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贵看后,忙叫人交给父亲。
       包拯也写了一首回答的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民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以诗拒礼,阐明大义,张太监看完,闭口无言,只好带着诗与礼回去禀告皇上。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嘱咐——(          )              原由——(          )
     决定——(          )              哑口无言——(          )
2.文中的成语运用恰当自如,请用文中的成语回答下面的问题。
            皇上要为包拯祝寿是因为包拯                        ,张太监执意要把礼物送来是因为包
     拯                      ,包拯拒绝百官和皇上的礼物表现出他的                        ,张太监最
     后                      ,只好带着诗与礼回去禀告皇上。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