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某研究小组用天文望远镜对一颗行星进行观测,发现该行星有一颗卫星,卫星在行星的表面附近绕行,并测得其周期为T,已知引力常量为G,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估算出(  )

A.行星的质量

B.行星的半径

C.行星的平均密度

D.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答案

A、研究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GMm
R2
=m
4π2
T2
R

由于卫星在行星的表面附近绕行,并测得其周期为T,所以R为行星的半径.

M=

4π2R3
GT2
,由题意只知道周期T,引力常量为G,不知道行星的半径R,所以无法估算出行星的质量M.故A错误.

B、研究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GMm
R2
=m
4π2
T2
R

由于卫星在行星的表面附近绕行,并测得其周期为T,所以R为行星的半径.

R=

3
GMT2
4π2
,由题意只知道周期T,引力常量为G,不知道行星的质量M,所以无法估算出行星的半径R.故B错误.

C、根据A选项分析知道:M=

4π2R3
GT2
,其体积为V=
4
3
πR3

行星的平均密度ρ=

M
V
=
4π2R3
GT2
4
3
πR3
=
GT2
,所以可以估算出行星的平均密度,故C正确.

D、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

GMm
R2
=mg,M=
4π2R3
GT2

g=

GM
R2
=
4π2R 
T2
,g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卫星在行星的表面附近绕行,周期为T,由于无法知道行星的半径R,所以无法估算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综合题

(32分)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4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6分)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 •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 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⑵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主题三:20世纪初想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 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6分)

主题四: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4) 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