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区分垂体为大腺瘤或微腺瘤以下列哪个数值为界

A.10mm

B.10cm

C.9mm

D.5mm

E.5cm

答案

参考答案:A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讳”,在中国很古老。有文献可考的可追溯到孔子。孔子作《春秋》为了让“乱臣贼子惧”,按理该直话直说,他偏要委屈婉转,吞吞吐吐,首创“春秋笔法”,半隐半露。《谷梁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孔子治史的一条原则。以后讳的范围愈来愈大,讳的学问愈来愈深,成为人们立身行事,律己衡人的一条重要道德准绳,更有严刑峻法加以维护,语涉忌讳即有杀身之祸。如朱元璋年轻时家贫,曾做和尚,后来当了皇帝仍有自卑心理,忌讳人说“光”,说“秃”,忌讳“僧”字甚至“生”(僧)字。洪武朝的文字狱多为犯讳,据吴晗统计说杀过十多万人。因触犯忌讳而杀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讳,经过几千年道德的自律,加上权力者血腥的强制维护,不仅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负面的组成部分,且积淀于国民性格中,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连小人物阿Q也讳光讳亮讳灯烛,与朱皇帝并无多少不同。如果他坐龙廷,小D怕是头一个被杀头。

讳,并不能抹去朱元璋的历史与阿Q的癞疮疤,却反证了不光彩的东西是硬邦邦的存在。我们的列祖列宗很奇怪,汉语里“讳莫如深”、“讳疾忌医”,无不含贬意,而“直言不讳”、“毫不隐讳”,多用来形容正面的品格,但人们还是一代代地“讳”下来,成为文化积习,缺乏正视民族弱点的勇气。近年可贵之处恰恰在于不隐讳自己的观点的各种讨论,不讳正是起点。

1.《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解释经书的著作叫“传”。《春秋》三传是《公羊传》、              。(2分)

2.解释什么叫“春秋笔法”?(解释不超过20字)(2分)

答:

3.“讳”,讳的是什么?(限用8个字回答)(2分)

答:

4.“讳”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条叙述,每条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

5.为什么说“不讳正是起点”?选出理解正确的项。(2分)

A.只有不讳,人们才敢于说话。

B.只有正视自身的不足,才会奋起直追。

C.只有向世界展示自身不光彩的一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

D.只有正视民族的弱点,才可能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概括正确的一项。(2分)

A.“讳”在中国很古老

B.“讳”成为人们立身行事,律己衡人的一条重要道德准绳

C.“讳”已积淀于国民的性格中,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

D.不讳正是起点

7.本文提出论点的方式是:(2分)

A.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B.追溯历史,提出论点

C.充分论述,篇末点题    D.谈古论今,暗含论点

实验题

(8分)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NH+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 mol(CH2)6N4H与1 mol H相当,也消耗1 mol OH-],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Ⅰ 称取样品1.500 g。

步骤Ⅱ 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 移取25.00 mL样品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 mL 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 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1)根据步骤Ⅲ填空:

①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滴定锥形瓶中溶液时,左手控制      滴定管,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______              _。直到因加入一滴NaOH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并且______________                          为止

②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③移取25.00 mL样品的滴定管,移取前尖嘴处有气泡,移取后气泡消失,则滴定时用去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滴定次数待测溶液的体积/mL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滴定后刻度
第一次25.001.0220.99
第二次25.002.0022.03
第三次25.000.0022.00
若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10 mol/L,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