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探究题

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叶的蒸腾作用。取三支试管,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插入一颗大小相似的枝条,甲、乙装置枝条保留全部叶,丙装置枝条去掉全部叶。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然后将甲、丙装置放到35℃环境中,乙装置放到10℃环境中,两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请回答:

(1)该实验可以分为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和乙,其变量是        

    ,实验结果是     的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 另一组是甲和乙,其变量是          ,实验结果是     的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实验过程中,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答案

解答解:(1)、如图分析实验装置以及结合题意可知甲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因此是一组对照实验,甲的温度高,乙的温度低,结果甲的液面下降大,说明甲中的植物蒸腾作用旺盛,散失了大量的水分,促进了植物从试管中吸水,可见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甲和丙除了枝条的叶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所以变量是叶,因此甲丙是一组对照实验.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甲的叶子多所以进行蒸腾作用旺盛,散失的水分多,甲的液面下降较大.

(2)植物油比水轻,漂在水的上面形成一层油膜,能防止试管中水的散失.

故答案为:

单项选择题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地传染到全世界。这种文化理念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始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这两种文化现象在文明初始阶段已经形成,并延续至今。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戈”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产生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为主体的延伸。但是,苏末一开始就放弃了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族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一项是( )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连续发展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