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题

在灾后重建中,村民住房重建所用砖的承压能力是必须考虑 的一个重要指标.用砖砌墙修房时,考虑各种因素,砌墙的最 大实际高度只能是最大理论高度的30%.红星村村民在住房 重建中,使用的是一种本村生产的长方体实心砖,这种砖的长为0.24m,宽为0.12m,高为0.05m,重为36N,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5 Pa(g取10N/kg).求:

(1)用这种砖来修房砌墙,墙的实际最大高度可以为多高?

(2)如果将100块这种砖从地面搬到5m高的平台上,最少要做多少功?

答案

解:

(1)设砖的长、宽、高分别为a、b、c.砖的质量、体积、密度分别为m、V、ρ,则m=V=abc=0.24m×0.12m×0.05m=1.44×10-3m3,

ρ== 2.5×103 kg/m3.

设这种砖砌墙的最大理论高度为h。墙的最大实际高度为h,则

h==20m

所以h=h× 30%=6m.

(2)设将100块这种砖从地面搬到5m高的平台上,最少要做功W,则W=nGh=100×36N×5m=1.8×104J。

综合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中,占主要成分和具有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是统治集团和贵族豪绅阶层。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是其权威和尊严得以反映的场所。一座城市的大小和规模,以及这座城市所具备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完全是由这个城市的主人决定的。在这样的城市里,一方面统治阶级追求的深宫内院中极端奢侈、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平民的生活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唐宋以来,因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接踵而来的是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的兴起;城市生活逐渐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大多数——平民阶层的生活情趣;由贵族化趋向平民化,闲选、安适和享乐,这是“城里人”追求的目标。……尽管日用消费品的比例在增加,但商业经营仍以给统治阶级的奢侈性消费服务为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之处。(6分)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