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 ,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放鹤亭记》)

注: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 ②扉(fēi):门。 ③适:恰好。 ④陂(bēi):水边。⑤傃(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

      明年春,水落____________

      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翔于云表       或异二者之为 

      B.立于陂田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C.迁于故居东      春夏交         

      D.甚驯善飞     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3、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及“怀民亦未寝”两句,体现了作者在贬官黄州期间朋友甚少,惟张怀民与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乐。

     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虚写夏夜月光,于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

     C、乙文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D、从乙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5、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案

1、一起;只;第二年;早晨

2、B

3、(1)院子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互错杂,原来这些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遇到)天气阴晴,光线明暗的变化,或俯视或仰望山里上下景致呈现许多变化。

4、C

5、①有闲情雅趣的人(表现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

     ②怀才不用的人 (仕途失意的落寞)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