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划线的词。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俟其欣悦( )
(3)于是遂就书( )
(4)吾徒相教(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3、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意对即可)
4、(1)具有伯乐之慧眼,
(2)富有同情心,
(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能答出两点,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
5、(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
(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
(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自圆其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