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1为网络地址转换(NAT)的一个实例。
根据图6-1中的信息,标号为③的方格中的内容应为()。
A.S=192.168.1.2,3105 D=202.113.64.2,8080
B.S=59.67.148.3,5234 D=202.1.13.64.2,8080
C.S=202.113.64.2,8080 D=192.168G1.2,3105
D.S=202.113.64.2,8080 D=59.67v148.3,5234
参考答案:D
解析:
[考点透解] 在如图6-1所示的网络地址转换实例中,如果内部网络地址为192.168.1.2的主机希望访问Internet上地址为202.113.64.2的Web服务器,那么它会产生一个源IP地址为192.168.1.2,源端口号为3105,目的IP地址为202.113.64.2,目的端口号为8080的IP分组,即在如图6-1所示的标号为①的方格中的内容应为“S=192.168.2.1,3105 D=202.113.64.2,8080”。该IP分组到达执行NAT功能的路由器时,路由器会将分组的源IP地址从内部专用地址转换成可以在外部Internet上路由的全局IP地址。在图6-1中对应于②方格中的内容为“S=59.67.148.3,5234 D=202.113.64.21,8080”。需要注意的是,分组中地址从192.168.1.2转换成59.67.148.3时,传输层客户进程的端口号也需要跟随转换,本例是从3105转换为5234。之所以要同时考虑传输层客户进程端口号的转换,是因为一些应用层的应用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需要在源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之间,除了交换TCP数据之外,还需要交换UDP数据。根据传输层进程通信的规定,TCP与UDP的端口号分配是不同的。那么,TCP与UDP协议的端口号是变化的,因此必须同时考虑IP地址与端口号之间的转换关系。可见,对于内部网到Internet的请求分组,经过NAT转换之后,源IP地址、源端口号发生变化,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保持不变。 Web服务器给地址为192.168.1.2的源主机返回响应结果时,进入NAT路由器之前的IP分组的源IP地址为202.113.64.2,源端口号为8080,目的IP地址为59.67.148.3,目的端口号为5234,即图6-1中标号为③的方格中的内容应为“S=202.113.64.21,8080 D=59.67.148.3,5234”。该IP分组经过查询路由器中NAT转换表可知,目的IP地址59.67.148.3应转换成192.168.1.2,目的端口号5234应转换成3105,而源IP地址、源端口号保持不变。在图6-1中对应于④方格中的内容为“S=202.113.64.2,8080 D=192.168.1.2,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