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队修路,第一天修了30.25米,比第二天少修5.25米,第二天修多少米?
30.25+5.25=35.5(米)
探究平面镜成像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______用平面镜做实验(填“能”与“不能”),选择______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好处是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______关系.
(3)选取两段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_,目的是______关系.
(4)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______,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的位置.有的时候无法让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虚”或“实”).(或者说如何验证时虚像)
(6)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
(8)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______.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务求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此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29年)
材料二 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赵翼《廿二史札记·武后之忍》
材料三 总的说来,古人对武则天的毁誉褒贬大凡是从仁义道德观念出发,有许多甚至仅以她是一个女性的角度论是非。由于传统史学眼光的局限,很少从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政绩上全面作评述,甚至这方面留下的资料都很少,因此使人无法清晰地勾划出从初唐到盛唐转变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全貌,人们也就难于对这个贞观到开元的过渡性历史人物有确切的评价。
——胡戟《武则天评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陆贽、赵翼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角度。(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胡戟先生评价武则天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