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寡人(   )

(   )

怫然(   )

跪而之(   )

2、划线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挺剑

B、轻寡人 臣而将四矣

C、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头抢地尔、

D、受地先王 仓鹰击殿上

3、翻译下列语句。

(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违背、屈服、盛怒的样子、道歉

2、C

3、(1)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2)那么加上臣(唐雎)就将是第四个了。

4、(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 * * 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 * ”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 * * ”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 * * 党的理想党员。

1.(1)选文中各有两句话点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截然不同,试分别指出:

奥本海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稼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作者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 期间,写发生在邓稼先身上的两件事分别是什么?这两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