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术后尿潴留用

A.乙酰胆碱

B.新斯的明

C.毛果芸香碱

D.毒扁豆碱

E.阿托品

答案

参考答案:B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处死查理一世
图二:克伦威尔驱散议会

材料二 ……,爱尔兰人在1641年到1652年由于战争而丧命者达50多万,经过战祸而活下来的人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获利最多的是大资产阶级、新贵族,这就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为巩固其既得利益,他们时时刻刻感到爱尔兰起义的威胁,最害怕的是有一天爱尔兰广大农民起来反抗。在他们看来,只有在英国建立,才有可能保爱尔兰的“安全”。由于克伦威尔……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天才,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克伦威尔身上。所以,马克思说过,“实际上,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吉利共和国就是由于爱尔兰而覆灭的。”——摘自《凤凰网》(2009年10月)材料三 克伦威尔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缺点,但那是伟人的缺点。在评价克伦威尔时首先应肯定他是一个伟大人物,他所做的一切是他为那个时代服务的。——《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8年第4期)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图二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横线上①、②的内容补充完整。并依据材料二,我们应怎样理解“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吉利共和国就是由于爱尔兰而覆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克伦威尔“是一个伟大人物”的主要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客观地说,当前我国“走出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武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在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亚洲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非洲、拉美国家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我国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选自201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小题2:为什么说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小题3: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何现实意义?应该如何“走出去”?(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