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居民消费率与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消费率对比情况
注:①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②OECD即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
材料二: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10年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如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安排社会保障投入3185亿元,用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进行系列税收制度改革,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材料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形成过程:
(1)材料一反映什么经济问题?(4分)
(2)结合材料二,用“收入影响消费”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系列惠民措施的经济学依据。(12分)
(3)材料三中,“十二五”规划纲要形成过程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有哪些?(10分)
(1)(4分)我国居民消费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说明我国内需不足。(4分)
(2)(12分)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说说越大。增加人民的收入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4分)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还受未来收入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有利于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预期。(4分)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和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增加三农和社会保障保障性投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4分)
(3)(10分)①中 * *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3分)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有利于科学决策的形成。(2分)③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3分)④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决定权。(2分)